6月5日《新闻纵横》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进行时》《新闻晚高峰》节目报道了:
昨天,神舟十五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搜救队员如何发现返回舱,针对跨凌晨救援行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团队又如何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科学的搜救呢,给航天员来搭建温暖回家路?来听总台记者张棉棉、内蒙古台记者董云静对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的专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东风着陆场位于我国西北戈壁深处,是一片复杂的地形地貌,横跨约1.3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着陆场地形复杂,有沙漠、戈壁、盐碱地,还有草湖,搜索难度非常大。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说,更难的是这是一次典型的跨凌晨搜救行动。
卞韩城:“我们的搜救队员简单的说可能休息不好,应睡未眠,这种情况下在夜间开始行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中午11点、12点。那么从安全管控的角度讲,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是我们国家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接的首艘载人飞船,迎接的首个航天员乘组。针对此次跨凌晨搜救行动,东风着陆场推进了着陆场布局优化,新增了后弹道返回搜救区域和搜救方案,提升了应对大范围偏差快速搜救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航天员安全保障能力,最重要的是构建了非合作式快速精准搜索体系,可破解返回舱信标失效等意外情况快速搜索难题。
卞韩城:“我们着眼于未来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航天搜救的需要,依托我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两千多公里的测控走廊,丰富的测控资源,强大的测控资源能力,我们正在而且已经实施了非合作式的搜索体系。”
非合作式搜索体系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精准快速搜索和到达的能力。
卞韩城:“针对夜间的,叫空中精确定位,精准对返回舱进行定位,我们现在的定位精度能做到误差在30米以内,这为我们夜间搜索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
此外,非合作式搜索体系进行夜间捕获跟踪飞船着地后,还会用夜间搜索大功率探测灯进行灯光确认。
卞韩城:“夜间,你搜索到是不是返回舱,是不是你要找的东西,要用大功率探测灯去照一下,确认一下,确认无疑以后,我们的搜救分队直升机才能在现场降落,那么我们构建的这个非合作式搜索体系和我们以前用的合作式搜索体系,两个体系融合使用,就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精准快速搜索和到达的能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团队还进一步创新了预案体系构建方法,形成以风险识别牵引、应急指挥要点统领、专业预案支撑的新一代预案体系;全面系统组织了搜救装备检修检测工作,搜救装备可靠性大大提升,搜救支持能力进一步稳定。
除了要在完成直升机搜索和降落,六月戈壁上,气温变化剧烈,给航天员出舱后的保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卞韩城说他们准备了应对各种气温环境的“百宝箱”。
卞韩城:“我们的搜救分队在实施层面上准备了很多的物资器材,你比如说防晒我们有遮阳伞,有太阳帽,有眼镜,防低温我们有保温毯,如果下雨我们有雨伞,凡是能想到的我们都有。”
飞船返回舱着陆后,我们看到神舟十五号三名航天员在返回舱内停留了十几分钟才出来,航天员是否能马上出舱呢?
卞韩城:“航天员进入太空以后,他处于一种失重的环境,那么这种失重的环境航天员的体液、血液会重新分布,尤其是脑部充血量会增加,那么返回地面以后,又重新获得了地面一个中心加速度,脑部的灌血量会减少,所以航天员返回地面以后我们首先要让航天员在返回舱里面等待一段时间,让他适应一下地球重力这个环境,我们再让航天员出舱。”
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后,搜救任务将常态化,卞韩城说,为了适应常态化的搜救需要,现在已经规划了应急备降场。
卞韩城:“我们计划在东风着陆场周边再规划几个应急备降场,构成一个以东风着陆场为核心,若干个应急备降场组成的一个着陆场群,来优化我们着陆场布局,今后也要实现载人飞船连续三圈可返回这么一个条件。”
记者:总台张棉棉、内蒙古台董云静
编辑:董云静、佳 妮
审核:岳 楠
监制:侯爱文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新闻广播》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